2014年5月27日星期二

exceptional behavior VS logical behavior

一般爭論大多都會遵從「少數服從多數」的規則,即是大多數人認為是對的東西便是對的,但這是不是必然的?如果「多數人」的主張是不是正確的話,那就無論任何情況也不應人云亦云,追求所認為正確的道路;縱使這或者會像下述例子般可以會被大多數人作質疑,但要是隨波逐流,所謂的「正確道路」就會慢慢退去;人類失去批判思考,導致不少重要的理念消失,社會則因而退步。

《你會讓火車撞向一群還是一個小孩?》
曾經流傳著一個兩難的故事是這樣的:平原上有兩條火車路軌,有一班小朋友分別在這兩條路軌上玩耍,其中有一位小朋友在已經荒廢了的路軌上玩,另外有十數位小朋友則在仍然使用中的路軌上玩。現在有一輛火車正駛向這群小孩的路軌上,假設火車並不能停下,而撞上的話肯定必死無疑;你作為這輛火車的駕駛員,你會選擇把火車改變方向為駛往荒廢的路軌嗎?
大部份的人會從人數多寡作考慮而選擇救多一些人,即是改變方向那名在荒廢的路軌上玩的小孩。但是另一個問題就會出現:那位選擇荒廢路軌的小孩顯然並沒有做錯,而他的朋友們則是錯誤地選擇了在不該玩耍的地方玩;但那名沒有做錯的小孩,卻因為做錯的小孩們而被犧牲了。
要是我是駕駛員,我不會理人數多少依舊走向使用中的路軌。一來固然不應犧牲沒做錯事的人,二來行駛荒廢路軌要承受駕駛風險:要是走荒廢路軌後發生事故,出事是不只是那沒有做錯的小孩,還有火車上的乘客也會有危險吧。

《正方形是不是長方形的一種?》
某中學有些甚麼課外活動舉辦類似訓練營的活動,其中一項活動為同學們在黑暗中手拖手圍成一些導師所提出的圖形。剛剛同學們完成了一題「正方形」,導師說下一題是「長方形」。當中有一位同學立即便說「我們已經完成了,因為正方形就是長方形的一種吧」結果這位同學便被旁邊的同學說了一句「你唔好o係度玩o野啦!」,也被導師以「擾亂遊戲規則」而被捱罵。
在數學定義上:「正方形」為四邊相等且四角相等的四邊形;「長方形」則是四角相等且對邊相等而已 (雖說中文上是叫「長」方形,但數學上並無規定四條邊相等便不是正方形,故可視為「正方形」為「長方形」的子集 subset ) 同樣的情況即使下一題不是「長方形」而是「菱形」也是可以立即完成的。在這件事上學生的說法並沒有錯,錯在出題導師對數學理論認知的失誤。但提出「已完成」的解說被大多數人的「這遊戲唔係預你立即完成」的局限觀念而被無視或指責,究竟是誰人的理解還是觀念有問題?

《港鐵定地鐵?》
「九廣鐵路」(九鐵) 與「地下鐵路」(地鐵) 兩者於 2007年12月2日合併為「港鐵」,兩鐵合併至今已有七年時間。我有朋友認為「九鐵」及「地鐵」兩間公司已經不再存在,故不應以從前的公司名稱稱呼現在的鐵路公司名稱「港鐵」。我跟他說「地鐵也可以指在地面下行走的鐵路,不一定指公司名」,他卻反問我「那部分觀塘線或荃灣線的架空天橋的是不是在地面下行走的鐵路呢?」「幾年後沙中線同南港島線通車,明明係同一樣o野仲要用過左去o既名黎分,到時新線應該叫火車定地鐵阿?係時候要分清楚,唔應該再混淆」那他也說得有道理,所以我認同他有些地方確實不應該稱作地鐵站,而應喚作港鐵站。
對我來說懷緬過去已不存在的事物根本沒有意思,而且指涉不存在的事物可能會引起排中律的問題,我自己一般也稱其為港鐵。漸漸開始,我也發覺身邊有人開始「把舊的說法混淆」 - 竟然有人走火入魔到話沙田可以搭地鐵!有一次我約朋友在旺角站等他竟然去了旺角東站,真的無奈極了。

《綠悠雅苑=居屋?》
「綠悠雅苑」或者大家未必熟悉它究竟是甚麼 - 它是位於青衣青綠街原本稱為「置安心」的房屋項目,後來由「先租後買」模式改為「直接出售」。很多人誤以為「綠悠雅苑」跟「居屋」無異,事實上並不是這樣:
(1) 「居屋」賣方為「香港房屋委員會」而非「香港房屋協會」,「綠悠雅苑」屬房協的資助房屋「住宅發售計劃」
(2) 同為資助房屋發售計劃,「綠悠雅苑」的入息上限及總資產門檻比「居屋」高。
雖然兩者的條款十分接近,但兩者並非等同。「居屋」並非泛指所有「非出租式的資助房屋」,而只是房委會推出的一種資助房屋而已。雖然房協的「住宅發售計劃」 已有很多年沒有推出 (其實居屋也有很多年沒有推出),但不少人仍會把兩者混為一談。要是你付款時連支票抬頭都寫錯,那真是蹄笑皆非了!

2014年5月9日星期五

微笑的功用 - 以異性作為招徠手段



香港某大型美式連鎖快餐店偶而擺放著以上的「招聘廣告」:
「Po Po / 19 years old / 4年麥當勞經驗」

以上的廣告一兩年前早已出現,我看到第一個反應是「十九歲、四年經驗,即係十五歲出黎做啦」,十五歲大概就是中三畢業的時間。既然出現在平面廣告上,應該就不會是兼職員工。這樣的平面廣告一旦被放出來肯定就不會收回,我想她要不是大概收了很多錢或是不知道它「真實的廣告收益」而被「騙去微笑」。至少我看到這廣告的反應不會是「微笑」,而是「苦笑」。

這平面廣告看來像招聘廣告,但它的「微笑」功能又不止用於招聘那樣少。要是刊出招聘廣告,只用隨便貼一兩張在店內便可,並不需要大費周章展示一位妙齡少女的樣子的。偏偏這廣告出現的位置並非於店內某一角落,而是放在餐廳大門前!其實效果就跟健身專門店在門前擺放某健碩美男子於店門前一樣,為的可能不只是以異性吸引招聘人手,同時也包括使用服務 (進餐 / 健身) 的人。

以此作為招徠手段對於一些心理質素差的人或許會有多少功效,始終「同性相拒,異性相吸」並非只於磁場出現,在生物學中多多少少也會有的。(當然人地係咁你係咪就係咁係兩回事) 不過所帶來的除了正面影響外,還有一些負面影響如「受廣告影響為發白日夢而無心工作」;更甚者可能會有極端情況發生,就像某電視台偶而就會播放的劇集中一些古代後宮爭鬥,為爭得「皇上」寵幸而明槍暗箭互相陷害差不多。

早前《不認錯者必遭失敗》的文章中提及大學時期 Jack 有一位同組的人曾經是我的同事 (姑且叫這位前男同事作 David 吧)。嘛他進來不久就開始有無意走到附近的女同事聊天,他的談話聲音大到連坐得老遠的我也聽到他的談話內容:有時就無端端問「你知唔知摩西分開個海叫咩名呀?」,有時又問「你住邊呀」、「你平時幾點訓呀」呢o的生活上的問題。

或者你會覺得講以上呢o的o野係好平常的事,但我從來就沒見他找任何一位男同事聊天談論以上這些內容。反之,他面對其他男同事則滿口挑釁性語句例如「我碩士畢業勁過你學士畢業架!」又或是「唔好意思呀我想教個邊既(女)同事o的o野點做,你可唔可以教下我點做呀」。有一次還無端端跟我說「今日有女同事A同女同事B同我一齊出去食飯呀你一唔一齊呀?」,何以有某兩位女同事一起吃飯與否成為我去不去一起吃飯的理由?大家都明其實即係話俾全世界知你對女同事A同B有意思啦 (其中有一位女同事大家都知她有男朋友,諗住一腳踏兩船仲想做埋第三者算吧啦你!)。

其中有一位男同事看不過眼,直斥其非「你成日行黎行去聊人傾計唔洗做o野o既咩?」。David 對他的挑釁行為進一步升級:「咁都好過你成日上網又睇 openrice 又玩電話好似咩都無做過咁啦」聲音之大似乎連坐在我後面房間內的管理層也清晰聽到 (老實說,臨放工或午飯時間看 openrice 及使用電話有何問題?至少比你動不動就問人摩西甚麼的來得好)。之後 David 的行為更變本加厲,每次行過那男同時的座位總要看他一眼,還要說「你咁得閒睇我做乜,我咪望下你又做緊乜囉」。有一次他仲趁住他放左工大大聲咁話「我間唔中仲見到佢上求職網站,我同 HR 傾開計話左俾 HR 知囉」,過左無幾耐他就真的離開了那公司。

David 是否對女同事 A 及 B 有意思並不重要,「不要跟你的同事談戀愛」這個職場的不成文規定應該大部分人都懂的。異性確實可以為招徠的方法,但不應視為一種手段 - 就看 David 有接近四分之一的工作時間都在跟女同事交談;有時我都會諗公司請個咁既人返來做乜,更甚者公司後來更邀請在職女同事拍 recruitment video。此法你可能吸引到一些人進來工作,但同時也令一些人因不滿而離開 - 請記著「別以為兩性關係是無敵的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