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月19日星期日

海洋公園遊記

昨天去了中學同學的婚禮,今天去了一趟海洋公園。很抱歉,我一時間打不了那樣多的文字,還是先打記憶上較好的海洋公園遊記。



我上次到海洋公園是哪時我都已經不太記起了,至少我應該中學及大學時期也沒有去過吧。總而言之,那裡變了很多;總括而言有以下四點:

1. 職員操國語多了
自由行的興起不多不少也令國語的重要性大大提高 (我的國語就算了吧);不過作為本地的主題公園,廣東話應為主導的溝通語言。但是不知是不是內地自由行的遊客實在太多了,職員都帶著一種「白種人就講國語、黑種人就出雞腸」的想法:好比我去看海洋館;一進去職員便操流利(其實我都不知道他是不是流利,因為我聽不懂sorry)的國語問「li趴bu趴焦da」,我只回應他一句「嗄? 趴咩話?」他便明白我的來意用廣東話說「呢邊行入去就得架啦」。更甚者,我看見有一些告示牌只有簡體中文版本卻沒有繁體中文版的,我心想「我是不是到了內地的某主題公園呢?」

2. 能遊覽的地方好像少了
這個可能跟個人的expectation有點關係。可能跟我不太玩機動遊戲的緣故吧(不過每個機動遊戲也要等待最少半小時呢。。。),總括而言能去的地方不太多。以前的第二個出入口(大樹灣入口)的封閉也限制了遊客的旅程:在接近五時左右,往往等候纜車的人多不勝數,等候時間長達一小時。還好現在多了一部叫「海洋列車」的交通工具,不過既然來到海洋公園沒道理不去坐纜車吧。往往這些等候時間也對旅程造成一點影響;所謂「時間就是金錢」,浪費時間比浪費金錢的損失更大。

3. 「金錢的元素」強了。
不玩機動遊戲的前提下,就只有看看展館,等候時間不提了。神奇的是在每個所謂的展區的最後,都總會「被強制進入」紀念品售賣區。因為旅客的消費力勢必比本地人強,公園在營商策略上也增加不少吸引人「洗錢」的方法,從而達到收支平衡 (不家都知最低工資嘛;要做這行還要懂國語呢英文呢,員工開支必不可少)。你看看小食亭一杯汽水加小食也要數十元,其實它是不是收支平衡這樣簡單?賣一份套餐就當兩分鐘,每小時都賣到二至三千元了。

4. 給人「海洋公園」的感覺弱了
海洋館、海洋劇場等等的地方依舊存在;不過近年公園經常引入其他的活動及場地。好比增加了不少的機動遊戲、每年都會有的萬聖節活動等;最近相關的引入場地我想就是「中華鱘館」了。其實公園的定位為帶給人海洋知識的話,為甚麼卻只有越來越多的機動遊戲,而不是引入甚麼更多有關海洋知識的場地呢?

總括而言,公園的感覺就是「多了、少了、強了、弱了」。「海洋公園」,是不是還應該稱作「海洋公園」?其實是不是應該稱作「機動城」便算了?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