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6月29日星期日

「港鐵都會票」車費優惠的雙面刃

今早在附近的港鐵站看雜誌,才留意到今天原來是港鐵每年一度的加價日子。本年度因應加價推出的優惠共有三項:(1) 「港鐵都會票」;(2) 例行的「即日第二程車費九折」;(3) 「早晨折扣優惠」。其中 (1) 已實行大約一個月左右,而 (3) 則將於九月一日實行。選擇交通工具的因素並不只限於價錢,還有其他因素 (如果只考慮價錢,咁的士無可能生存到)。同樣,作為獨立車票的「港鐵都會票」確實能帶來一點折扣,但選用前也需留意它會帶來的一些不方便 (flexibility decrease) 是否足以彌補那些折扣。

「港鐵都會票」(下程「都會票」) 跟以往的「全月通加強版」(下程「全月通」) 是一個截然不同的優惠:「全月通」是一種記錄左八達通卡上的優惠,當你在非指定車站落車,系統會自動計算餘下車程該付合額從而於八達通扣除車費。「都會票」的情況是你將會無法出閘,需要或客務中心繳付全程車資。反之如果你用「都會票」入閘後發現漏了東西要同站出閘,你就必須使用「都會票」出閘而被扣減使用次數。這種使用限制某程度上帶來一種不方便,並不適合大意的人使用。

同樣因為「都會票」是獨立車票而非記錄在八達通內,意味著使用它將失去所有八達通相關優惠。除了荃灣西站以外,適用範圍內的新車費大致分為三個等級:$9.0、$11.1、$13.2」。「40 程 HK$400」單以這點來看 HK$400 / 40 = HK$10,即是要平均每程要多於 HK$10 才能節省車費,加算「即日第二程車費九折」即需多於 HK$10.5。這價錢看似適用於大部分的過海跟將軍澳來往荃灣的車程,但如果再加算青衣上環、灣仔、銅鑼灣、炮台山、北角均設有的 「港鐵特惠站」 ($2) 的話,即最少需多於 $11.5 (超過 $11.1) ,還沒有計算將來的「早晨折扣優惠」及「全月通」的七五折。終觀而言其實使用八達通也可以令一程 $11.1 的車程減至低於 $10,選用彈性較低的都會票便變得沒有意義。

另外一點的不方便還有「次數限制」,「30 天內乘搭 40 程」的設計好明顯是為了賺五天工作週的乘客的油水而設:既然有次數限制,為何還有使用期限?返工有一樣東西叫做「放假」(病假、年假、公眾假期、勞工假期等等) - 這會令五天工作週的上班族三十天內的返工天數少於二十日,每少返一日工就搭少兩程車,即係最少蝕 HK$20,可能已經是你使用都會票一兩個星期所節省的金額。這放假的 issue 在長假期如復活節、聖誕節和春節特別明顯,所以買之前最好諗清楚自己未來三十日究竟係咪會返二十日工,過期用唔晒 Quota 係會蝕返轉頭。除了「放假」還有另一種「放工消遣」,有機會令你本來的一程超過 $10 的車程變成兩程少於 $10 的車程,令你「用又蝕、唔用又蝕」。

總括而言,「都會票」適用於以下幾種人:
1. 五天半或六天工作的人
2. 返放工模式單一,不放假、不消遣的五天工作者。(俗稱「宅男」/「宅女」)
「都會票」要用得其所,需要有長遠的計劃;不要只看眼前的節省金額,最後次數用不完便會蝕返轉頭、得不償失。

換而言之,都會票只是一種令港鐵賺錢的商業手段 (類似於捆綁式銷售,你買左唔用盡就會蝕)。竟然有人話呢種商業手段叫恩惠,稍為用下個腦都知蝕多過賺;將蝕自己錢的o野話係恩惠,真令人懷疑這樣說有何目的。

2014年6月28日星期六

沙田RDP的修訂方案

早幾日,沙田區的巴士路線發展計劃提出修訂方案文件。相比起前幾年大多都是開完一次會就算,近年會有修訂方案 (可能係呢幾年的方案改動特別大同特別差),,做法上算是比以往有改善,不過改善後的修訂方案水平仍比以前不用修訂的水平實在差不多。如果以一百分滿分來說,本來建議的分數我想大概只有 20 分左右,今次頂多只有 45 分 (即合格多一點而已)。總括而言都是偏差的 (不用 50 是我不覺得它中規中距)。

加價問題,我個人意見是「我接受到你加,你加要加得合理、有參照點,無端端加接近兩蚊勢不可行」。如果有找過幾次工的人一般都會明白你叫價一般都會「叫高o的」,因為 HR 會壓價,你接受從而令雙方皆處於可接受的水平。所以唔需要將個加價這點看得太認真,唔係叫你一開始就接受,但唔需要將「加幅太高」的問題無限放大 (就好似某個網咁),要做的就只有反對它令它還價,就是這樣而已。修訂方案下仍有以下數項涉及收費調整:(因為跟參照點比較,以下所有收費以未於7月加價收費為準)

1. 82S 改 82C 由 $7.7 下調至 $7.0,去科學園仍然比 43P 貴 (區外線改區內線貴左已經有問題,要改都應該保持 $6.5,可惜這是特別線無人問津)。
2. 88X 唔應該開 (藍田係要有車去大老山隧道,但無必要行觀塘繞道同收咁貴,你延長 80X 或 83X 就行了吧,83X 今日修訂後不改動走線才是正常舉動)
3. 286C 由改 86C 全組改為只改 86P 及 86X,重蹈數年前把 86P 改青沙的舉動 (馬鞍山無太大的必要有青沙線:去油尖旺有 81C/87D 唔會考慮你轉車)
4. 280X 下調至 $8.5,即 81C 線水平我覺得可以接受 (不過繁忙時間班次只有 20 分鐘而且穗禾苑總站受限只能用細車,非繁忙時間的班次難以想像)

總括而言是只有 280X 稍為可以接受 (但仍然偏差)。其次就是「縮沙」問題:有些本來理念正確,但改法需調整的建議遭反對而作罷,造成惡性循環。

1. 81C 是應該全日分拆,為何不分拆?維持原建議還減班巴士公司究竟想甚麼?
2. 不少路線仍要行亞公角街 (89D, 87D......)。
(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ShaTinBus/posts/276223769228626)

還有其他不少該做的,建議中也沒有出現
1. 81S 其實可以改行青沙入旺角跟 270P 行法至佐敦,經青沙至旺角無o左 272X,往旺角基本就是靠 287X 塞完佐敦先去到旺角。(另外,81S 跟學校假期有何關係?)
2. 青沙線的價錢仍然不一致,現金無得轉車。

不過也見到一些修訂後有見改善的方案:286X 終於不用全日分拆,246X 非繁忙時間肯定極少人搭;繁忙時間分拆已是不錯的方案,也回應了走線慢的要求而不入大圍鐵路站及改行長沙灣道。不過 286P 如果是先到長沙灣再到深水埗 (返工時間應該是去長沙灣的人多於深水埗) 就更好了。

另外,有些建議有可疑點:
83X:非繁忙時間班次如何?89D 換成 83X 明顯疏了很多。
87D:「同時為更有效分流乘客,早上往九龍方向部份班次將以旺角站為尾站」旺角站?
80M:增加分段收費為何不出隧道就開始要到市中心才開始?希爾頓不一樣價錢;此舉與 82M 跟 85A 合併時增加的第一城站 K 型分段收費差不多無奈,不過叫做有好過無。

修訂方案仍然有不少進步空間,今次只是回復到數年前的水平而已。近年鐵路變遷所帶來的挑戰很大 (沙中線、觀塘線延線、西南港島線),要走的路還有很長吧。

轉工的「溢價」收獲

每次到銀行處理各樣事務時,職員通常都會有意無意地提起各種生活上的話題。在年輕一代來說,工作一般就是最能搭得上嘴的話題。「請問你做盛行?」「我做 IT 呀」那我也不介意回答這個問題,銀行職員也只是打一份工的嘛。怎料這位職員十分健談地繼續話題:

「咁做得辛唔辛苦呀?你今日放假咩咁得閒過黎o既?」
「我係呢度附近返工,而家 lunch time 嘛;都唔算好忙咁啦。」
「我地呢度都有人係做 IT 不過都幾忙,有時夜晚十點幾都仲要做o野呀。」

這位銀行職員對資訊科技行業的認知,似乎就只有來自她的銀行的 IT 部門的工作情況。從她的說話可以看出:該銀行的 IT 部除了「夜晚十點幾都仲要做o野」以外,還好像忙得連午餐也沒有時間吃。說實話要問「香港有多少個行業是不用超時工作的?」答案當然是「幾乎沒有」的。要說超時到十點就說辛苦的話;看看那些剛畢業當會計的,能早於日出時間回家已經暗自竊笑了。

以資訊科技行業來說,不同的工作情況因工作性質而異:例如你的客戶訂下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或限期也是沒有辦法的,嘛對外行人來說 IT 只不過像是像「智能手機上按兩下設定鍵」的簡單操作罷了。IT 公司的類型也五花八門:有專門做 support & maintenance 的、有幫人寫應用程式的、有賣 software 的、也有賣 hardware 的等等。科技已經融入我們的生活之中,就好像以前手寫的日記也變成現在的網誌一樣。

早前看到一段新聞有關 IT 行業的新聞,內容寫著「初入職程式編寫員 (programmer) 起薪點約1.3至1.5萬元,累積兩年經驗或可轉型至系統分析員 (system analyst),三年資歷薪金可躍升至2.5萬元。」,再落少少卻有一句看似充滿矛盾的「企業加薪約4%至5%」(15K 加兩次 5% 大約只有 17K,第三年要跳到 25K 大約需要加薪 47%;就算以每年加薪幅度相等計算,15K 要每年加 19% 第三年才會有 25K。兩種情況基本上都無乜可能,反而最有可能的是 15K 每年加 5% 加十年先有 25K)。事實上,以上兩者並無矛盾:因為「加薪」除了「企業加薪」外還有「轉工加薪」。所謂「轉工加薪」顧名思義就是當你轉工的時候,新僱主願意提供比現有工作較高的薪金。

於市場上招聘人手的薪金是講「市場價值」,就是你工作一年理應所得的市場人工增幅理應為「通賬+一年經驗」的錢;而偏偏大部分的公司就則只按通賬或更低的幅度作加薪,這兩者的薪金差距稱為「溢價」。轉工可以有十萬個理由:甚麼工作環境差、上司對你不好諸如此類,但叫價 (寫 expected salary) 的時候是極少求職者寫上自己現職工作相同或更低的薪金的,因為「轉工」是「追回溢價」不可錯過的唯一機會 (要現職的公司幫你追回溢價是不可能的;因為公司會怕你利用它,幫你加完之後會調轉槍頭照樣走人)。

在我眼中,加薪幅度低於通賬的公司其實已經代表它即使升職也無法追回溢價,一般都不宜留太久 (因為就算升職,人工仍比市場招聘同樣職位的人工低一截)。如果公司是凍薪甚至減薪,作為僱員便應該考慮轉工,因為每次轉工「追回溢價」的增幅是有上限的 (即所謂「叫價受現價影響」),累積的溢價太多會令你窮一生的精力也無法把價值追回至市場水平。一次的凍薪或減薪造成的溢價增幅過於巨大,所以先會有「唔加人工就係叫你走」的講法,更不用說減薪的情況了。

所謂「良禽擇木而棲」、「魚唔過塘唔肥」,這個社會也不是「無o左邊個唔得」,現今社會是只有有極少數人是「一畢業就打死一份工做到退休」的。相對於會計行業被 Big 4 壟斷,IT 到處都是機遇:你看那深水埗黃金商場裡有多少人,或者看看你自己的智能手機裝了多少 apps 便能明白了。因為職位的供過於求,也造成了行業的不穩定性:當你不滿意現時的工作環境,要尋找一個更滿意的工作環境其實也不是想像中困難,只在於你肯不肯去付出。

當然轉工「追回溢價」也帶來其他代價:就是你要重新適應一個新的工作環境。此舉其實風險甚高,因為可能你的新上司比現有的更差,或者工作比以前更忙。你已知你現有環境是如何,是無法與一個未知環境作比較,這就是所謂的「轉工風險」;而且轉工有得多麻煩東西要做:例如寫履歷、準備面試、複習行業相關知識等,所以有些人會放棄「追回溢價」的權利安於現狀,這個完全取決於個人選擇。

曾經有舊同事在我離開了那公司以後,有一天問我說那舊公司以因他工作大約只有半年而沒有給他做 appraisal (即不獲加薪) 應該怎麼辦。該公司是加薪幅度低於通賬的類型,所以我做了一年多便辭職轉工了。他也明白這溢價原理,知道他如果要多待一年才決定去留造成的差額實在過於巨大。但坦言該公司的工作環境尚算不錯,他因此既想要加薪 (哪怕是一點也好) 也想留下工作。不過「魚與熊掌不可兼得」,我覺得他應該要作決定:一係立即轉工走人、一係多待一年看看如何才決定。因為市場經驗一般以半年為單位,他在那公司剛好有半年經驗,遲兩三個月才轉工跟現在就轉所帶來的增幅實在沒有太大差別,猶豫不決只會誤了大事。

轉工還有其他東西要留意,其中一項要留意的叫「求職陷阱」:例如未有確定 offer 時絕不能讓身份證明文件離開自己視線範圍 (你可以給他核對個人資料,但不可讓他拿走,因為他可以影印作不法用途);就算確定 offer 也要小心核對合約內容的每一項條款,好像之前提到的「究竟寫勞工假期還是公眾假期有薪與否」之類 (其實我唔明點解有人會寫著勞工假期才有薪的合約都去簽,有o的o野唔係應該要清楚確認所有o野保障自己先做o既咩?),有些更詭異到我完全無法理解為何有人簽的條款都看過了 (有機會再說)。所以,一連串的求職活動所帶來的溢價收獲還是有價值的,關鍵在於你肯不肯付出和留神而已。

30 Jun 2014 追加
1. 有人話通縮的時候轉工加唔到人工,工作經驗所累積的溢價是不受通賬或通縮影響的。
2. 此文是講緊「同行轉工」,唔係指「轉行」。

11 Jul 2014 追加
1. offer 有問題係應該要 reject,唔係無得揀你就要自貶身價,做對自己不利的事情,隨便 accept offer 對前途是有影響的。
2. 我唔鼓勵轉工次數過於頻密,但同一份工做三年五年十年都見唔到一個合理 (合理=高於通賬) 的薪金調整一定唔係一件好事。

Reference:
《研究:長期不轉工‧少賺五成》
http://biz.sinchew.com.my/node/97444
《加人工的代溝》
http://tips.ctgoodjobs.hk/columnist/icy-wong/2013/02/04/%E5%8A%A0%E4%BA%BA%E5%B7%A5%E7%9A%84%E4%BB%A3%E6%BA%9D/
《理財第一波:轉工的溢價》
http://hk.apple.nextmedia.com/financeestate/art/20140427/18701673
《轉工加薪的一些事》
https://hk.finance.yahoo.com/blogs/%E7%90%86%E8%B2%A1%E5%A4%9A%E9%9D%A2%E7%9D%87/%E8%BD%89%E5%B7%A5%E5%8A%A0%E8%96%AA%E7%9A%84-%E4%BA%9B%E4%BA%8B-085356688.html

2014年6月21日星期六

信用卡的消費推廣

(因為不想變成幫銀行做宣傳,所以會把銀行名稱省略及將專有用詞一般化)

某銀行的信用卡再次推出夏季消費獎賞活動,活動主要圍繞一項簽賬活動 - 「零售簽賬滿 HK$600 可獲額外信用卡積分」。今時今日要簽信用卡簽六百蚊實在太容易了 - 跟同事們去吃個飯 (偏偏我早兩日還叫了 PHD 簽了八百多元那時活動還沒開始。。。) 又或者去百老匯要簽個六百元也是十分容易的。不過今年的條款又跟上年有些不同,一時無聊就把兩年的「遊戲規則」比較一下。

活動分兩個部分,第一部分是「逢星期六日於指定商戶簽帳滿 HK$600 可獲額外積分」。今年積分每 HK$600 可獲 20 分,上年則為該簽帳額十倍積分。去年的規則明顯較具優勢,因為簽得越多額外積分越多。以一般信用卡 HK$250 = 1 分的兌換率計算,即使簽最低要求的 HK$600 去年可獲的額外積分 (交易本身有基本積分,十倍是指額外獲九倍積分) 為 600 / 250 * 9 = 21.6 分,仍然比今年的 20 分高,(「分單」?當然不計算在內吧!) 這優惠明顯比上年「大縮水」呢。

第二部分則是「任何日子簽帳滿 HK$600 一定次數可獲額外積分」。基本上除了「分期付款、網上購物、非消費交易」等等以外的簽賬都可以計算在內,兩年的「次數要求」跟可獲積分額均不同,簡列於下表:
去年
次數5-910-1415-1920+
分數50150250350
今年
次數7-1112-1617-2122+
分數100200300400
綜合兩表如下
次數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+
去年分數50150250350
今年分數0100200300400
今年的「起錶次數」雖然比上年高,但大部分情況下今年可獲的積分均比去年多。而且今年連海外簽賬也計算在內 (不過我很少出國,跟我沒有太大關係)。不過因為第一部分改為固定積分,計起上黎賺到的積分都是差不多。

不過比較歸比較,所有活動跟優惠其實都是商業活動;你知道有這樣的優惠,你去參與才會得益:就正如八達通日日賞,你知道有樣咁o既o野你去登記先有得玩,你唔知無登記就唔會有八達通積分,這樣商業機構才能吸引你去用它的產品,或是光顧它的服務。

最後要說的是,信用卡不是生物;作為它的主人,應該是要「將其駕馭」而不是「被其駕馭」。使用信用卡最重要是留意自己的負擔能力,應該要簽卡的時間才簽卡;而不是任何時候也使用信用卡 (例如光顧一些地方簽卡一般要比現金多付一點,那一般都是付現金),適當地使用信用卡也能帶來不少好處的。

2014年6月18日星期三

ペルソナQ シャドウ オブ ザ ラビリンス Persona Q: Shadow of the Labyrinth

六月了,暑假差不多來臨了 (其實跟我沒有太大關係,畢竟我已畢業多年了)。最近正在玩一隻新的 3DS 遊戲:《ペルソナQ シャドウ オブ ザ ラビリンス(女神異聞錄Q:迷宮闇影 / Persona Q: Shadow of the Labyrinth)》(下稱 PQ)。


我以前並沒有玩過《女神異聞錄》系列的遊戲 (去年出的《真・女神転生IV(真‧女神轉生IV)》也沒有玩過),玩此遊戲的原因純粹在於它的賣點如下 (另外還有 CV):

「世界樹の迷宮」シリーズならではの遊びを取り入れた
ペルソナシリーズの最新作。

適逢 ATLUS 被母公司 INDEX 合併後,INDEX 在《世界樹の迷宮 (世界樹迷宮)》(下稱 SQ) 系列第五作《新・世界樹の迷宮 ミレニアムの少女》(下稱 SSQ) 發售當日 (2013 年 6 月 27 日) 宣告破產;意味著世界樹迷宮系列新作發售無期。或者有人會問:不久前推出的《真・女神転生IV》應該大賺才對的,怎麼還會破產的?其實兩者並無關係,INDEX 都係做數做出禍俾人捉蟲,導致旗下的遊戲品牌 ATLUS 也遭殃。不過最後 INDEX 被世嘉 (SEGA) 買下,ATLUS 又重新作為子公司繼續運作,如是者遊戲開發業務也漸漸重回軌道。

說回遊戲,因為今年應該因此不會有 SQ 續作;於是就玩 PQ 過一下 SQ 癮 (本來下一隻想玩的遊戲最快都要等到十月,這個看了 CV 就更想玩就買了),總括而言大體的系統構成跟 SQ 差不多。個人玩後感計有以下數點:

1. 難度
SQ 系列自 SQ4 開始加了一個較易的 Picnic 模式,SSQ 再追加了一個較難的 Expert 模式 (依我看 SSQ 的 Expert 比 SQ4 的 Standard 還要易);PQ 難度依次由易至難分為五種:SAFETY、EASY、NORMAL、HARD、RISKY。其中 RISKY 因為遊戲開始時選了不能更改,所以我沒選 RISKY 就選了 NORMAL,以雜魚敵來說就應該比 SQ 系列的難度還要低,但打 FOE 的難度卻是比較高,所以還是沒有改成 HARD。。。所以說 NORMAL 就是不難不易的合適難度,SQ 的普通難度對新手來說也是挺吃力的。

2. 遊戲技巧
「以敵人的弱點作攻擊」是任何戰鬥遊戲的共通技巧之一,PQ 相較於 SQ 來說特地放大了這一點:成功擊中敵人弱點或 Critical Hit 會使角色進入 BOOST 狀態 (類似的系統似乎承襲自同系列的其他遊戲),多人進入 BOOST 狀態即可在回合結束作追擊或總攻擊,追加額外傷害。如是者,遊戲戰鬥上依存於不斷攻擊敵人弱點或使用增加攻擊數的技能 (博 Critical Hit),而不是像 SQ 一樣靠技能組合取勝。對著一些有弱點的 FOE 基本就是一直攻擊其弱點,中狀態也沒有太大問題。還有就是即死攻擊氾濫,甚麼「光闇屬性=即死攻擊」就是用來清雜魚的;這跟 SQ 的實在十分不同,令 hage (因隊伍全滅而 game over) 的機會大大降低。

3. 迷宮要素
不像 SQ,PQ 的路大概只有一條 - 走大段冤枉路要走回頭的機會十分少,至少到第三迷宮都是這樣沒有太多的冤枉路。而隱藏通道基本用探索技能 (甚至用看的都能,就算看不到都有語音信息) 也能找的到出來,不像 SQ 系列中到了後期要靠逐格停下探索的 - 地圖探索上的作業量可謂 PQ 比 SQ 低了很多,但又不是完全沒有樂趣可言,這個在《女神異聞錄》系列跟 SQ 兩者之間總算取得一定平衡。
另外,PQ 的迷宮 DATA 必定儲存在 SD Card 裡;意味著你玩此遊戲換機會十分麻煩 (因為 SD Card 內資料跟主機是綁定的,將 SD Card 換到另一部機應該是不可行,除非使用主機進行資料轉移),如果主機忽然壞掉就可以跟地圖 DATA 說拜拜了。

4. 故事
SQ 由初代至第四代只有零星劇情,沒有故事可言;SSQ 開始就有故事模式有一些語音動畫之類串連成故事。PQ 可謂故事劇情語音均是十分看重,只是開首的劇情如果慢慢聽完所有語音已差不多用了半小時 (完全迎合為了 CV 而購買的玩家口味),不過不喜歡的玩家也可以直接 skip 無傷大雅。可是有些迷宮的解謎部分卻需要部分劇情文,skip 了解謎的劇情可能就不知道迷宮如何繼續走了。(當中有一段是要順序走特定的門才能解鎖前進的路搞了很久。。)

5. Persona 合體
相較於 SQ 而言,角色本身的技能比較少。(SQ 是升級獲得技能點來自己選技能,只要有足夠的技能點想選多點技能都可以;PQ 則像《寵物小精靈》般升級習得,而且最多只有六個技能) 副 Persona 正好提供額外的技能來彌補不足,而且也在戰鬥中提供額外的 HP 和 SP,增強續戰力。玩 SQ 打雜魚戰幾乎都要節省 SP 而完不用技能的,PQ 因為有「BOOST 狀態下使用技能零消耗」及副 Persona 提供的額外 HP / SP,在玩家上手可算挺方便的。

總括而言,這次的 crossover 可算是挺有趣,但遊戲售價達 7538 YEN 確實是比較貴,不過它還算是值得玩的 - 不論是為了 SQ 還是《女神異聞錄》系列,又或是單純因為 CV (它大部分人物都有十分多樣化的語音,都幾落本) 而玩也適合的。

另外吐槽一點:這可惡的 200YEN DLC.......



2 Jul 2014 追加:這可惡的 Navigation Voice 還要 600YEN.... 我買了!